|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还记得数年前看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十二怒汉》时被结尾打动了,编导不再简单的让陪审团员们认定犯罪嫌疑人“无罪”,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制约下违心的一致通过他“有罪”,但最后也由陪审团主席完成了将来抚养、帮助这孩子的重任,影片既有法律与人情人性的冲突,也有对战争的反思,但更重要的是最后对于孩子的救助,折射出导演的怜悯之心……这部《十二怒汉》根据五十年代的同名作品改编,如今,青年导演徐昂再次挑战《十二怒汉》这个题材故事,可喜的是也拍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意味。
相对于美国原版的更侧重于司法层面的公正性,俄罗斯版或者徐昂版则都是更侧重于“为了孩子”,这点在徐昂版尤其的明显。影片《十二公民》在开场时,就已经交代出地点在一所学校里,陪审团的成员们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而参与这场模拟法庭的讨论:某市民被杀,他的儿子成为了犯罪嫌疑人,不仅是杀人凶器留在了犯罪现场,且有住在楼下的老人、对面的女子“作证”……这看起来是一个人证物证俱在的“铁证如山”的案子,陪审团成员们也想着早点“一致通过有罪”而解散回家,但偏偏有一名看似不识时务的中年男子提出了不同意见,也才引发出了一连串的思考与自我审视。
是的,自我审视!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鲜为人知的一面,可能这些平日时不便于道与旁人听的心事,在有形无形的影响着自己的思维、判断等,所以,影片中每一个评审团成员对于该犯罪嫌疑人的看法的改变,也都多多少少的有着自身的影子,这也就使得影片充满着人文性的思辨。年老的长者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判断楼下老人之所以作伪证,是为了让自己受到重视;而也曾入狱的青年则想起了自己在出狱后到处遭遇的白眼、歧视;而韩童生扮演的对犯罪嫌疑人有偏见的中年男子原来也有着与儿子之间的冲突与后悔的一面……影片并没有将这十二位陪审团成员塑造成高高在上的“法官”,而是让他们回到普通“公民”的位置上(这点也是影片的片名从“十二怒汉”变成“十二公民”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影片单是这一点也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的国产电影,因为大部分作品里虽然也有人物,但人物更多是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工具,缺乏让人共鸣的真实生活感。这也难怪,有媒体称这将会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片。
更何况,尽管已经有两部《十二怒汉》珠玉在前,徐昂依然为影片融入了不少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比如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富二代”的设置,便与当今社会对于“富二代”的争论相契合,而在论辩过程中所夹杂的地域性歧视,在近几年的网络上也不时成为热点话题……这点也值得很多的国产电影学习借鉴,因为续集或翻拍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主流之一,但翻拍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重复此前的故事,更应该的是为过往的经典故事融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推陈出新。
当然,影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目前的上映版来看,如陪审团主席应该背后也有一些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事,只是影片没有展开而留下了悬念,但瑕不掩瑜,影片不仅是为经典的电影故事展示了新的可能性,也展示出华语片较少的人文关怀。
2015-05-16 18: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