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荣昌夏布:重拾昔日的辉煌
图/文 瘦马007
重庆荣昌夏布,不属于阳春白雪,不属于高大上的东东。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追随着时代的潮流,虽有起起伏伏,始终不弃不舍。曾经,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年产销达到70万匹,大量出口韩日、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曾经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娟的质感,荣获“中国夏布之乡”称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布很早就进入我的视野。那种粗旷、豪放,原始、自然,细腻、轻柔的质感,深深地打动了我。直到去年才自驾荣昌一探究竟。
现在的道路确实好走,一路高速。但进入荣昌县后找到盘龙镇却费了不少周折。因为而今的夏布生产,已逐渐衰落,仅有的生产大多集中在一些村落里。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一家作坊式的生产。
天不是很明媚,间或有淡淡的阳光从窗户撒向屋内,几台织机还在发出叽咔叽咔的响声。厂房异常简陋,织机原始而陈旧。从那阳光照射到织机和那声声的唱响中,凝视着远古的纺织,仿佛将现实拉回到久远的年代……。很早以前,荣昌一带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发达的地区,历经多次战乱的折腾,经济衰落,人口锐减。直到史上“湖广填四川”开始,大量的客家人迁徙荣昌,带来了苎麻的种植技术,与本地的纺织技术完美地结合,开发出了光耀华夏的荣昌夏布,民国时期达到鼎盛,遍地种苎,户户织机。直到工业革命的来临,机械化的纺织面料的大量出现,才开始日渐衰落。而今,人们开始摒弃机械化纺织的布料,回归自然而纯朴的人工编织布料。加之,荣昌夏布的鲜明特色,以及当地政府的努力发掘,夏布的兴盛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兴盛的过程似乎十分漫长。我在荣昌的几个主要生产夏布的乡镇转了好几圈,也没看见轰轰烈烈的场面。几经打听,才找到生产夏布地点。夏布生产是分散后集中的模式,主要工序有打麻、绩纱、挽团、芋线、牵线、穿扣、刷桨、编织、漂洗、整形等。前几道工序都是分散在农户家中各自进行,只是到刷桨、编织后才集中在一起。而夏布原料的主要来源苎麻和大麻,还需要从外地进货。本地生产的不足以满足生产,更甚的是其主要工序的脱胶、漂染还要发到韩国去做,然后运回荣昌进行深加工,既费电又费马达。
所以,目前要在荣昌看见像模像样的夏布生产比较困难。其实,可以组织研究在不损失夏布特有的机理上,引进先进的脱胶和漂染技术,开发出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打出夏布的品牌。也许这是一条可行的、能使夏布焕发生机的唯一一条出路。
阳光仍然斜射进简陋的房舍,闪光伴随着光影,将来回穿梭编织夏布的过程闪进了记忆中,夏布就在这山村俏无声息中生产出来。
P1 上桨
P2 挽团
P3 编织
P4
P5
P6 芋线
P7
P8
P9 是桨
P10
P11
P12
P13 编织 阴干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2016-02-06 01: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