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山县] 孙社长的“瓜蒌梦”
盛夏八月,走进霍山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胜达瓜蒌农民专业合作社瓜蒌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柱拉扯着钢丝,铁壁蛛网间,茂密的瓜蒌叶搭起片片绿荫,一个个瓜蒌从棚架间垂吊下来,绿油油的,煞是喜人。种植大户孙胜看着400多亩的瓜蒌种植基地,情不自禁地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农技指导员叶昌海那里了解到“瓜蒌是一种食药双用的草本植物,投入成本不高,管理方便,非常适合山区群众发展”时,他满怀热情地和叶指导员一起赶往岳西县来榜镇实地取经,并投入 36万元一次性买回了12万株瓜蒌苗。
为了种好这些瓜蒌,边学边请教镇技术指导员,整田、埋桩、搭架、种苗、施肥、除草、修枝、打杈,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参加。辛苦的付出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当年11月份,孙胜喜获丰收:收成瓜蒌籽3万斤,瓜蒌壳4万斤,加上售卖瓜蒌鲜叶的收入,总产值超100万元,亩收入达到6000——8000元,是水稻的10倍之多。
有了他的示范带动,山王河村及其周边村的农民纷纷仿效,瓜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400余亩。鲍育明、杜为坤等多位瓜农和孙胜走到了一起,组建了霍山县胜达瓜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群众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系列服务,为维护好种植户利益,合作社还与他们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帮助种植户解决了后顾之忧。
山王河村瓜蒌“成长”记
近年来,霍山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结合村情民意,大胆探路,走出去摸准行情,引进来建设产业基地,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实现大户领航、分散经营、统一调配、风险共担、抱团发展,把瓜蒌种植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与此同时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和“人人有钱挣、户户有产业”的美丽家园。
走出去,引进来,思路一变“钱”途广。没有产业支撑的中心村就是空心村,缺乏发展后劲,缺少发展活力,没有发展潜力。为改变这一状况,村书记孙胜思索,传统农业不能丢,新兴产业难觅踪,要打破这个僵局,就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另辟蹊径。那段时间,他白天上网查资料、向能人大户取经,晚上多方联系在外成功人士,终于确定瓜蒌种植。瓜蒌又称吊瓜、药瓜,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浑身都是宝,市场需求量大,不愁销路,发展有前途。历经村“两委”、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反复论证,多方考量,最后拍板先试先行,扶持发展瓜蒌种植。
2012年,孙胜从“中国瓜蒌之乡”潜山县引种,投入36万元一次性买了12万株优质蒌苗,在镇村干部和热心群众的关心帮助下,种在120亩平整田地上,当年县农委还每亩奖扶300元。在创业之初,面对资金匮乏、技术瓶颈制约等问题,他边干边问,在实践中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把120亩瓜蒌经营的根正苗旺、硕果累累。当年卖出瓜籽2.4万斤、瓜壳2.5万斤,毛收入近80万元,实现亩纯收入3650元。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孙胜的示范带动下,27户农民不种水稻改种瓜蒌,联合起来组建“霍山县胜达瓜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由120亩一下发展到426亩,势头强劲。所有瓜蒌种植由协会统一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最大程度上减轻市场风险。“瓜蒌合作社可帮了大忙,只管种好自家地,钞票滚滚来啊。没想到平平常常的几亩田,也能挣到几万元。”该村48岁的农民杜维坤说起胜达合作社赞不绝口。
“绿色是农业发展之根,生态是现代农业之魂。我们已经找到了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钥匙,下一步不仅不能放慢步伐,还要迎头赶上,做大做强瓜蒌产业,延伸做优产业链条,把瓜蒌真正打造成为山王河村的朝阳产业、全民产业,实现幸福小康梦。”看着越来越多的瓜蒌棚架,孙胜提出千亩产业园的发展构思,在深加工、树品牌上再创新佳绩,把瓜蒌经营出一番新天地。据了解,去年,山王河瓜蒌又是大丰收,仅瓜蒌籽就卖出9万斤,还有瓜皮、老根、鲜叶等等,实现总产值200余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5万元,家家看到大好“钱”途,个个干劲十足。(何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