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时称幽,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因地处上京之南也称南京。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元朝时称大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采纳了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的建议改称北平。建国后北平改称北京,至今未变。
【天津】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明永乐初年,为朱棣将直沽改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一直沿用至今。
【重庆】重庆古称巴,是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后,册封的一个小国。即周代曾为巴国国都。公元316年,秦国消灭了巴国,把原巴国的行政区域设立为其中的一个郡,即巴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巴郡为全国36个郡之一。汉朝因其紧靠长江,便改名为江州。隋代,因嘉陵江在古时称为渝水,又改称渝州。重庆简称“渝”自此开始。宋朝年间,地方官赵谂谋反被诛,宋徽宗考虑到“渝”有“变”之意,下令改为恭州,意思想要渝州人老老实实、恭敬顺从。公元1189年,南宋赵惇在此先受封恭王,后登帝位,一年之中遇到两件大喜事,遂将恭州改名升格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重庆得名缘此,已800余年了。从此,中国版图上便有了这个吉祥喜庆的地名。
辛亥革命后,1929年设重庆市;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939年5月5日,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上海】唐宋时期,上海旧城厢一带是个渔村,在它的东面有两条河注入东北方的华亭海(今高桥、长江口一带)。东面一条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渔村的一条叫上海浦,渔村即以此为名,叫上海。
沪的由来:今上海的西部地区,在元古时代(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吴淞口下游一带居住,以渔猎为生,并创造了一种叫扈的捕鱼的工具。这种工具适合于上海一带潮水涨落时进行捕鱼。后,把这一带地方叫沪。
申和黄浦:传说上海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为了纪念他,把这里的一条河(今黄浦江龙华至松江河段)叫黄歇浦,又叫黄浦。这一片陆地叫申。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民国改为河北省,省名沿用至今。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为河南省,省名沿用至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设湖北省,省名沿用至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设湖南省,省名沿用至今。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为山东省,省名沿用至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为山西省,省名沿用至今。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沿用至今。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沿用至今。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沿用至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沿用至今。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恢复甘肃省,省名沿用至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沿用至今。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沿用至今。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沿用至今。
【四川】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沿用至今。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重镇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沿用至今。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建国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省级),1988年改为海南省,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沿用;建国后改为西藏自治区,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为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沿用至今。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民国沿用;建国后改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至今未变。
【香港】香港一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说来自“香江”。据说早年岛上有一溪水自山间流出入海,水质甘香清甜,为附近居民与过往船只供应淡水,称为“香江”。由香江出海的港口也就称为“香港”。香江故址在今薄扶林附近,早已不存,但“香江”却成了香港的别名。
另一说香港名称来自“香姑”。香姑是传说中的女海盗,盘踞香港岛,于是该岛被称为香姑岛,简称香岛,再演变成香港。 还有一说香港之名源于“红香炉”。传说很久以前从海上飘来一个红香炉,泊于天后庙前,居民以为天后显圣,便把红香炉供奉在庙中。岛上有个山也称为红香炉山。后来把这地方叫做“红香炉港”,筒称“香港”。
较有根据的一种说法,是说香港得名与香树、香市有关。香树生长于广东沿海及越南北部,以东莞、新安等县为多,香港沙田及大屿山亦有种植。香树长高至二十尺时,割出树液,就可制成“香”,是多种香制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贡的佳品,“莞香”闻名全国。明神宗万历元年以前,香港一带均属东莞县。沙田、大埔一带是“莞香”的著名产地。因香产丰盛,这里的香市贸易也十分发达。香产品多数先运送到九龙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鸡”船运至石排湾(即今日的香港仔)集中,然后转运往中国内地、南洋以至阿拉伯国家。故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附近的村庄也被称为“香港村”后来,“香港”一名被扩大应用于全岛。
【澳门】澳门的名称众说不一,澳门较著名的古称有(虫+豪)镜、壕镜、濠镜、濠镜澳或香山澳,濠江、濠海、马交、妈阁等。“澳门”的名称出现较早。元末明初时期就有澳门之名,因为那时它的南北有两座高台(现称东望洋山、西望洋山),高高相对,形状如澳之门,因此,当地渔民就把濠镜称为“澳门”,一直沿用至今,而其他名称则逐渐弃而不用。
澳门的葡萄牙文名称为“MACAU”(英文MACAO)。外国人称澳门为“马交”(MACAO)都源于MACAU一名的讹音。关于澳门的葡文名称来历说法也不同,一种说法为“泊口”的讹音。1535年(嘉靖十四年),前山寨都指挥黄庆请上官蕃移泊于濠镜,名其名曰“泊口”,葡萄牙人讹听为“MACAU”。另一说法,澳门南端天后庙,为福建渔民所建,福建渔民称为“阿妈阁”,即现“妈阁庙”。公元1533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门,在妈阁庙附近登岸,他们不知道地名,问当地渔民。渔民答曰:“妈阁”。葡萄牙人以为是地名,从此便称澳门为“MACAU”,中译音变成“马交”。华人均称此地为“澳门”,英国人称它为“MACAO”,葡萄牙人称为“MACAU”。
《澳门纪略》中称:“濠镜澳之名,著于《明史》。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门,故合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相对如门云。”《广东新话》中称:“凡蕃船停泊,中以海演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广百余里,诸蕃互市其中。嘉靖门,诸番以浪白辽远。重贿当事求(虫+豪)镜为澳,(虫+豪)镜在虎跳门外,去香山东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湾。海水环之。番人于二湾中聚众筑城。自是新宁之广海、望峒、奇潭。香山之浪白、十字门。东莞之虎头门、屯门、鸡楼诸澳悉废,而(虫+豪)镜独为舶薮。自香山城南山往二十里,一岭如莲茎。(足+俞)岭而南,至澳门则为莲叶。……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