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
又一篇论文在英国出版,感慨万千
Thursday, June 9, 2016 12:27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本人又一篇论文在英国出版。从提交到出版经历了一年七个月(上图为该书封面)。此书探讨的是死亡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去,也要面对有一天自己的辞世,这是人人都逃不了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理性、健康、智慧地面对、承受和驾驭的,因此,有关死亡的跨学科研究,在发达国家学术界一直很是热门话题,也是笔者热衷的研究领域,可惜的是在中国高校、学术界却没人感兴趣,至少笔者目前没发现一个知音,他们都在忙着代课挣钱,有的悄悄忙着移民,哪顾得上研究死亡现象?
笔者是参与该书的唯一中国人,我的论文题目是:
Case Studies of Prior Self-Knowledge and Synchronistic Signs of Approaching Death
在发达国家发表学术论文很漫长、很简单、很纯粹。如果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每个人当然要交会务费——除非你是爱因斯坦,或者是大会特邀的杰出学者,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研讨会最后会把大家的论文结集出版,当然不是说参加研讨会了就一定能出版,也要有质量,而且也要经过漫长的审阅的。如果是自行投稿,无论你投给学术出版社还是学术期刊,都要经历盲审,人家不给你钱,也不要你的钱,但是从提交到能够出版,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之所以旷日持久,是因为人家相信:慢工出细活。
理工科、社会科学论文比较容易出版,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论文一个30岁的学者也可以写,搜集大规模调查数据也不是难事,但是出版一篇哲学类论文可难上加难——因为你如果把全世界亘古及今所有哲学书籍读遍,恐怕也要过知天命之年了。
在中国,笔者经历了学术愚昧和学术腐败,简直能把人鼻子气歪。当然,在国外经历了十几次投稿,和国内有了对比;那些一直在国内的朋友没有对比,所以觉得国内的一切都是常态,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先说说国内投稿吧。一个老朋友是北京某重点大学的学术期刊编辑,她告诉我国内可以一稿多投,只要你把原论文改头换面,同样的段落,只要不超过60个字即可。很多国内教授都这么做,所以有的人动辄学术论文上百篇。对于西方学者,注重创新和独到,而且慢工出细活,临到退休一辈子充其量才二、三十篇论文,五、六十篇已经算特多了。
笔者有一英文书稿已经被纽约的出版社初步接纳。笔者找国内这个期刊编辑朋友联系国内某顶尖学术出版社,看看是否有兴趣将来出这本书的中文版。不料几个星期过后,这家出版社的负责人说:“这书稿的话题国内没有人写过,所以不会是面对大众的,将来有可能就没有读者,没有市场,没有销量。” 一席话让人哭笑不得,人家发达国家学术出版社偏偏就要找别人没写过的东西呢,大家都写过的人家反而不要,国内这家“顶尖”学术出版社结果恰恰相反,别人没写过的所以就没有销量!一定要大家都写过、都熟知的话题!
然后,这家出版社负责人又说:“既然没市场,那他(作者)自己能出多少钱啊?他能找到资金吗?他有赞助商吗?” 呜呼哀哉,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感到可悲啊!这还是北京一家顶尖的学术出版社,全国各地还不知会如何呢。
还有一些学术腐败和学术愚昧的事例,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