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张守福
关键词:慢性乙肝 抗毒澳平汤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36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144例,女92例;年龄35~6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236例HBsAg均为阳性,其中HBeAg阳性138例;抗-HBc阳性152例(酶联免疫吸附法);SGPT(赖氏法)增高者197例;白蛋白低而球蛋白偏高者119例,其中A/G比例倒置者6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0年5月全国病毒性肝炎上海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1.2.1 方药组成:鸡爪草、黄芪各30g,夏枯草、平地木、丹参、党参、禹余粮、虎杖、鹿衔草各15g,露蜂房、白术、五味子、郁金各10g,甘草6g。
1.2.2 随症加减:肝郁气滞偏重者加柴胡、枳壳各10g;湿热偏盛者加苡米仁、茵陈各15g;日久脾虚者加山药15g,茯苓10g;肾阴受损者加山萸肉10g,枸杞15g;肾阳亏虚者加仙灵脾、巴戟天各15g;SGPT>200u以上者加垂盆草30g;肝脾肿大者加鳖甲、马鞭草各15g;轻度肝硬化腹水者加白马骨、牵牛子、大腹皮各15g。
1.2.3 用法:水煎分2次服。1日1剂,45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1.3 疗效观察
理化检查最短在1个疗程后,最长8个疗程,一般为6个疗程。治疗后复查。
1.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即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转阴,随诊1年复查无异常改变者;显效:即主要症状消失,肝肿大回缩,无叩击痛及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毒复制标志消失,HBsAg仍阳性,以上各项保持稳定半年以上;有效:即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无变动且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轻度异常,病毒复制标志水平降低(滴度降低);无效:即症状及理化检查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1.3.2 治疗结果
本组236例中,临床治愈48例(占20.3%),显效122例(占51.7%),有效59例(占25.0%),无效7例(占3.0%)。总有效率为97.0%。大多数患者用抗毒澳平汤治疗1个疗程后见效。
1.4 典型病例
赵某,女,42岁,工人。1992年4月初诊。4年前始觉右胁部不适,厌油,头晕乏力,纳谷不馨,不能正常上班,经查确诊为慢性乙肝。多方求治无效。刻诊面色萎黄,上腹胀满,右胁隐痛,纳差,倦怠乏力,检体肝胁下2.5cm,质中,触痛()。查HBsAg、HBeAg、抗-HBc均为(),SGPT>200u。舌红,苔薄黄,脉细弦。用抗毒澳平汤加减治疗3个疗程,多次查肝功能、两对半均无异常。随访1年余无复发。
2 -体 会
乙肝属中医“胁痛”、“瘟疫”范畴。“邪之所凑,其卸必虚”,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内侵,隐伏血分,伤阴损阳,暗耗气血,寒热互结,而成本虚标实之证,病势缠绵。治疗应守“扶正祛邪,调理气血”之原则。方中黄芪益气扶正;白术、党参益气健脾;郁金舒肝理气;露蜂房、鹿衔草、夏枯草、虎杖、鸡爪草、平地木清热解毒;薏苡仁健脾渗湿;丹参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加上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禹余粮和降低SGPT作用明显之五味子,故而收效显著。
肝病每易及脾,应佐加健胃运脾之品,酌选山药、鸡内金、大枣、山楂等,健而不燥,补而不腻。肝脏“体阴而用阳”,湿热疫毒内侵人体,郁久化火,易耗肝阴,应佐加酸甘化阴之品,柔润补肝之中佐以轻疏。病久入络成瘀,需兼以活血祛瘀,特别对HB-sAg阳性而无临床表现者。
(载自《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年第8卷第2期,作者系霍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守福)
2016-06-26 09: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