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1、 在证监会出手协调之下,国债市场的“代持风波”得到了暂时性化解。说实话,这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再次让中国金融市场惊出一身冷汗。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一些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玩了这么大的“杠杆”,这着实让人感到震惊。管理层当然要管,因为这样的信用放大已经使债券价格过高,严重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定价。最为疯狂的今年8月,中国10年期(包括剩余期限10年以上)的国债,最近一年的收益率已经跌破2%,远远背离了中央银行和货币市场对于中国市场利率的正常预期。
2、 国债收益率部分担负着中国基准利率的职能,国债收益率曲线是一切金融商品定价的基础。如果这个价格出现异常变化,势必扭曲中国金融市场结构。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央行也好,证监会也罢对这件事非管不可。问题是,难道中国的金融机构不懂这样的道理?不知道这样的市况当中存在巨大的政策风险?那为什么还会利欲熏心地助纣为虐?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金融监管者应当好好自省的问题。
3、 其实在我看来,这样的事情和去年股市杠杆风波异曲同工,以及互联网金融风波都是监管者过度鼓励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全球金融市场但凡金融创新无非两大命题:第一,如何放大“杠杆”;第二,如何对冲“杠杆”放大后的风险。只要找到所谓“避险方式”,那就可以相应放大“杠杆”。但很遗憾,数十年以来发生的所有金融风险,几乎都与“杠杆无度”密切相关。而这其中,最大的风险在于“避险工具失去流动性”。
4、 这次“代持风波”不正是这个问题?以“代持”模式(实际是通过反复抵押、多重回购协议放大国债投资规模)为例,我坚信,如此巨量高杠杆持有国债,背后一定采用国债期货对冲,但当国债期货市场失去流动性,根本无法卖出变现的情况下,整个资金循环系统一定会因“现货挤兑”而被击垮。高杠杆国债持有者不管未来存在多大收益,一时的现金流断裂,必然危机生命。好在,这次国海证券的收益尚可覆盖损失,否则等着它的就是破产命运。
5、 当然,这里还透出另一个重大风险“投融资期限错配”。国海证券通过债券回购吸纳的资金都是短期的,但投资的国债却是长期的。在国债不可能立即对付的背景下,任何市场利率的变动都将危险期短期融资的对付。如果这个时候,国海证券的信用能力受到质疑,借新还旧的债务链出现违约,哪怕是极短极小规模的违约,立即就会引发债主的质疑和恐慌,立即就会导致挤兑和危机。
6、 这就是现实,可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频繁发生。由于资金的相互融通,所以金融市场是连在一起的,任何一个点上的问题都会变成面上的问题,一旦发生面上的问题,整个经济的立柱——实体经济受到威胁,进而变成中国经济大厦的危机。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金融必须摒弃“华尔街风气”,必须铲除金融资本至高无上,咋做都对的错误观念。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无非是债务融资和股份融资,用不着金融市场具备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但我们遗憾地看到,中国金融的“花花肠子”越来越多。
7、 不错,利率市场化需要大量的利率市场为人民币货币定价。但有谁能告诉我,为了一个利率市场化需要占用多少金融资源?需要金融机构使用多大的杠杆?中国经济还要为之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和美国比不了,美元定价占用了全球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美元定价让华尔街使用着60到200倍的杠杆,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如果是,那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多少金融资源可用?在我看来,近年来中国货币供给高速膨胀却没能进入实体经济,反而货币投机套利如火如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利率市场化中国耗费了太多的金融资源。
8、 我认为,中国金融管理当局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6-12-22 0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