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mage
浏览次数

现在:
最近一小时:
最近24小时:
浏览总量:
最实用的车,当然还是mpv
Monday, January 9, 2017 0:15
% of readers think this story is Fact. Add your two cents.
0


​每当看到呼啸而过的五菱宏光和宝骏730,心中总会不由升起一种莫名的欣慰:MPV幸甚!汽车业幸甚!中国汽车买家幸甚!

中美欧日这四个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中,MPV被SUV疯狂辗轧排挤,在美国和欧洲,MPV已经被逼到墙角,正在苦苦追问“生存还是灭亡?”;好在西方不亮东方亮,极端注重实用的日本人还保持着他们对MPV的兴趣,而中国五菱宏光和宝骏730的意外崛起,以及土豪们对丰田埃尔法和奔驰V-class的追捧,可以让我们说出温暖的一声:MPV不哭!

MPV是迄今最能的乘用车,无论是坐人还是拉货,能力远非轿车可比;就算是以空间见长的wagon(旅行车)和SUV,MPV也能分分钟教会它们什么是真正的“肚量”。

尽管现在的MPV普遍长出了“鼻子”,但还是有不少中国人习惯地称它们为“面包车”。这个美味的“面包”,最早是由德国人提供的——不,准确地说,是一个荷兰人提供的配方,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制作出来的。二战以后,德国大众公司恢复生产甲壳虫汽车,荷兰的一位汽车销售商敏锐地感觉到这货可能会大卖,就跑到德国狼堡谈合作,想把甲壳虫贩卖到荷兰去。这位名叫本·彭(Ben Pon)的家伙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商人,居然忍不住把筷子(荷兰人使不使筷子?)伸到工程师的饭碗里去——在大众汽车工厂的惊鸿一瞥,让他的头脑中灵光闪现,一个天才而伟大的想法破壳而出了。

1947年4月的一天,在大众公司的谈判桌上,本·彭心猿意马,一边谈着进口车生意,一边拿出笔记本,画出了一个汽车草图。在离开狼堡时,他把这张草图给了大众公司的一个朋友,这张草图被送到大众公司高层的手里,两年之后,这个天才的想法,变成了一种注定影响全世界的新车型。

·彭在大众的工厂里看到了什么稀奇玩意儿?

一辆平板车,一辆运送汽车零部件的平板车。

这种平板车是在甲壳虫底盘上改装的,沿用了甲壳虫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基本结构,不同的是,驾驶位放在了车尾。除了车尾小小的驾驶位,整个车的前部是一个用来装货的大平板。生意头脑过分发达的本·彭马上感觉到这种平板车大有前途,当时正值二战后欧洲经济重建,市场上缺乏一种装载能力强而尺寸又不能太大的车型。

随手画出的草图上,本·彭用线条在平板车上加了个“大盒子”,再把驾驶位移到车头,这样一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厢式车就出现在纸上了。这种车不同于传统的轿车,它的车前没有“鼻子”,驾驶位被布置在车头,驾驶位之后,就是一个可以随意布置的超大空间,车尾的发动机也只占去了一个小角落。装货?可以多塞一些进去;拉人?座椅可以多安装一排。

1949年11月,代号为“Type 2”(因为甲壳虫的代号为“Type 1”)的“面包车”问世了,最早推出的是两款:名叫Kombi的,车厢两侧装有侧窗,车厢里有可以拆装的座椅,以拉人为主;名叫Commercial的,没有侧窗,车厢里没有安装座椅,以拉货为主,是一款厢式货车。1950年,又加入了一款Microbus,1951年,又有救护车版本上市。

这是大众T(Transporter)系列商用车的鼻祖,也是“面包车”的鼻祖。

这种新的车型样式,源自商人本·彭实用主义的一个想法,在空间利用方面走了极端,把机械占用的空间压缩到了极致。这种车跟甲壳虫一起卖到了美国,也引发了美国汽车公司的群起仿效,于是,美国出现了一大批商用的面包车“Van”(这个英文词义含糊不清,大意是厢式车,其实就是中国人爱说的“面包车”)。

跟甲壳虫一样,出口到美国的大众的Type 2无意中成为一种美国文化现象的标志物。(大众Type 2的绰号太多,我们选一个比较上口的Microbus叫吧,或者干脆叫它“大众小面包”)

我不太懂1960年代在美国流行的嬉皮士文化,但知道当年的嬉皮士们有三大爱好:抽大麻、听摇滚和流浪。不管他们为什么要去流浪,只要想在广袤的美国大地上游荡,一辆车是少不了的,而且,这些嬉皮士们大多是穷游,为省下旅馆钱,以车为家就是一个又潇洒又节约的选择。

大众的“面包车”个头不大(标准长度也就4米3左右,比现款大众高尔夫长一点点),但肚子却足够大,可以塞进去沙发和简单的家具,嬉皮士朋友们买来大众“小面”,外面画上涂鸦,里面铺上地毯,一溜烟地去回归自然、叩问心灵,捎带着寻找艳遇去了。

空间,是MPV天生自带的光环,有了空间好办事,至于是办什么事,车主们各有各的想象力。

“大众小面包”靠“大肚量”和呆萌的模样,赢得了嬉皮士们的欢心,并以“文化象征”的身份在电影、杂志和网络上频频刷脸,但实际上,它跟嬉皮士们一样属于“非主流”,并没有大量进入美国人的家庭。

同样,美国人仿“大众小面包”造了不少Van,但基本用作了商业用途,不是拉货就是在机场之类的地方接送旅客,没有充当美国的家用车。

美国人造的Van借鉴了大众面包的样式和空间利用方式,但机械布置方面多为当时美国流行的“前置后驱”,所以,当时美式Van的发动机就放在了主副驾驶位中间,动力通过底盘上的一根传动轴传递到后轮。底盘上有根传动轴就只能抬高底盘,而且美式Van个头大,这种车不但开起来笨拙、上下车不方便,还没办法停进普通美国家庭的车库。

1970年代,二战后出生的美国年轻人开始成家立业、积极造人,美国迎来了新的人口高峰。家里孩子多了,什么轿车、什么wagon都会让人感到憋屈,通用和福特公司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空间大的Van会有用武之地,于是分别开始了秘密研发工作。工作的方向,一是把Van的个头缩小,以适合家用,二是把“前置后驱”改成更省空间、也更省油的“前置前驱”。

活该李·艾柯卡露脸儿。艾柯卡这个名子在美国如雷贯耳,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商界英雄。他曾是福特公司的总裁,1964年领导开发了神一般的平民跑车——福特野马;可惜娥眉总有人妒,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被大老板亨利·福特二世扫地出门。艾柯卡走时留了一手,带走了福特公司关于新式Van的消费者调研资料。

福特公司的新款Van也是艾柯卡力主开发的,早在1974年,他就搞出了一部样车,代号“Mini/max”——看上去眼熟吧,意思是“小车身、大空间”,非常像本田后来提出的“MM”(Man Maximum Machine Minimum,乘员空间更大化、机械空间更小化)。凑巧的是,当时福特还没有适合“前置前驱”的动力总成,样车用的就是本田的发动机和变速箱。雄心勃勃的艾柯卡跑到日本,找本田公司创办者本田宗一郎拉家常,想为他的梦幻新车——新款Van采购30万套动力总成。

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不想为新车型冒险,并顺手于1977年把爱出风头、有“功高盖主”之嫌的艾柯卡清理出福特公司。悲剧了的艾柯卡1978年开始执掌克莱斯勒汽车,终于有机会延续他的“新式van计划”。

通用其实也早早搞出了“前置前驱”新式Van的样车,但当时通用正在酝酿着一个庞大到吓死人的计划,把旗下全线车型都由“前置后驱”转向“前置前驱”。在这个“大局”面前,新式Van的“小目标”就被搁置,直到克莱斯勒推出划时代的“Minivan”时,通用才如梦方醒。

1970年代,美国汽车“三大”中,只有克莱斯勒没有在Van上面动心思,而是想把旅行车(Wagon)改造得实用性更强,搞出一款“Super wagon”(超级旅行车)。所谓Wagon,就是三厢轿车的大屁股版,车顶一直延伸到尾部,所以比三厢轿车有了更大的尾厢。既然车里的空间大了,克莱斯勒的工程师们就想着把这个大空间好好利用一下,让它变得更实用,比如,他们想把整个车的地板搞成一个大平面,比如他们想把车里的座椅搞成折叠式。

艾柯卡入主克莱斯勒之后,没浪费“Super wagon”的头脑风暴,跟他从福特带来的新式Van秘籍一结合,克莱斯勒的“Minivan”就上马了。这是一种划时代的全新车型,它事实上是传统的面包车(Van)和旅行车(Wagon)的合体。之所以叫Minivan,是因为它比笨重的美式商用Van小巧一些,而且是一款拖家带口居家旅行必备之好车。

克莱斯勒1983年发布了两款Minivan:道奇Caravan和普利茅茨Voyager。这两款车的意义非同小可,其影响力让人想起熟悉的一句台词:什么什么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现在我们熟悉的MPV,爷爷是大众小面,爸爸就是这两位(两位爸爸?)

克莱斯勒的Minivan(美国人习惯把MPV叫Minivan)确立了现代MPV的一些基本特征:前置前驱、“盒子”式车厢、全平 低地板、可翻折座椅、7座、侧滑门。

跟以前的Van比起来,Minivan保留了较高的车身,也保留了开口超大的侧滑门,并通过“前置前驱”降低了地板高度,使得上下车非常方便,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相当贴心;传统Van是“平头”设计,在遭遇追尾时,驾驶人前边缺乏保护,Minivan仿照旅行车,长出了鼻子,提高了安全性;而且,Minivan开起来不再像Van那样笨拙,驾驶感觉跟轿车类似,女性也能轻松驾驭。

最重要的是,从前辈Van身上,Minivan继承了超凡脱俗的内部空间。低地板 高车顶 “盒子”车厢,可以敞亮地布置三排座椅;全平地板可以让每一排乘客都能有个轻松自然的坐姿;后两排座椅可以翻折,腾出一个超大空间,拉货能力不逊于小皮卡。

Minivan引爆了美国家庭的热情,妈咪们可以把两个三个四个宝贝儿一古脑塞进一辆车里去,其动人场景不由让人想起东方的一个传说:你永远不知道五菱宏光上会下来几个人!

Minivan深受美国妈咪的喜爱,这也为它将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一辆“妈咪车”、一个“妇女之友”,怎么赢得年轻一代的芳心呢?

此后的家用MPV,大都以克莱斯勒的Minivan为蓝本,我们熟悉的别克GL8、本田奥德赛,包括丰田艾尔法,基本特征都沿袭了1983年问世的Minivan。一些商用MPV,为了保持拉货能力,还在使用“前置后驱”,五菱宏光就是宜商宜家的致富小能手;宝骏730,是比较地道的家用MPV,跟当年的Minivan算是一脉相承。

看看宝骏730,4米7的车长,三排座位都安排得妥妥的,第三排比那些4米8几的SUV还舒服——MPV的空间、座椅多变带来的实用性、坐进去后敞亮的感觉,不服不行、不服不行、不服不行!

说了这么多,还是得回到开头那忧伤的话题:MPV正在衰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MPV还有没有前途?中国人能不能拯救MPV?请看下回分解。

(本文版权属于“东拉西车”,未经授权,勿转载)

 

2017-01-09 00:13:05

原始网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6623190102x9cn.html

Report abuse

评论

您的评论
Question   Razz  Sad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Surprised  Eek   Confused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 Green

今日头条
最新故事

Register

Newsletter

Email this story
Share This Story:
Print this story
Email this story
Digg
Reddit
StumbleUpon
Share on Tumblr
GET ALERTS:

If you really want to ban this commenter, please write down the reason:

If you really want to disable all recommended stories, click on OK button. After that, you will be redirect to your option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