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唐高祖李渊为何专门给佛寺道观下诏
释永信私生子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真假近期似乎有了结论,看起来,这一次,大师是被信息泛滥的当代键盘侠们给无辜地黑了一回。事件反映出的另一面是,说明当下名山宝刹中也颇不干净;舆论固然自应谨慎发声,寺院道观、僧尼信众,尤其是那些影响力极大的住持大德,似也应从中汲取些教训。
世俗质疑僧尼的事,历来就有,心怀叵测者甚而将佛土净地编派得很不堪。抹黑个别出家人是小事,亵渎神圣的佛法,那罪恶可就深重了。但,这里又要说到问题的另一面,自汉以来,无数次也像今天这样,出家修行者中鱼龙混杂,少数僧人一些不当的行为,也曾招来凡人的非议,歪曲了释迦的本义,玷污了圣洁的佛堂,直至闹腾得天子不得不出面,用政治权力来规范宗教言行。
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在他做皇帝的最后一年,曾颁了一道圣旨,专门就是针对佛寺道观和出家人的。皇帝为何为这事儿亲自出面?具体来看看这道诏书,你就明白了。跟今天的情况十分相似。
唐高祖的诏书先讲佛法要旨与修行的根本:“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忏身心,捨诸杂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意思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教弘法,以清净为首,达到远离世俗尘埃污垢,去除各种贪痴欲念的目的。作为一个佛法的弘扬传播者,应当立足于培植行善的本性,尽力开导愚昧迷惑的心灵,引导大众渡往幸福的彼岸。要想成为一个人生智慧的杰出引领者,既要讲经说法,同时还要监督约束僧徒,调养忏悔自我,抛却一切私欲杂念,包括穿衣打扮、喝水吃饭,都要给人做出个榜样。
而当时隋末唐初宗教界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呢?诏书里指出:“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如今是,卑鄙下贱的僧侣,一味只求自我身价;有的则是轻浮懒惰的小人,为逃脱徭役而躲进空门。更为严重的是:“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闤圚,驱策田产,聚集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虚假地剃发,托名出家,却怀着永难满足的欲望,不断干着追求财富的勾当,出入街道乡村,周旋闹市商场,经营田产,聚集财货,完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贩子。
这些混迹于佛家队伍里的人,又是如何作孽的呢:“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往前说违背了佛法戒律条文,往后说是不遵守礼仪训规。具体的行为令人诧异:“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僧人参与劫掠,匪夷所思到亲身翻墙入室偷盗,制造流言惑众,结交豪强奸猾之人。
这样的所谓修行者,其结果必然是“黩乱真如,倾毁妙法”,污浊扰乱了佛教真义,歪曲毁坏了大道妙法。唐高祖讲,这样的人在传教和信众的队伍里,“譬兹稂莠,有秽嘉苗;类彼淤泥,混夫清水。”如同杂草影响了好苗,污泥弄浊了清水。
诏书中,唐皇帝对寺院的选址建设,也同时提出了批评。
“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弘法修行的僧院,理应选择清心幽寂的地方,装饰朴素简洁才是,而近年来,立寺设观,“不求闲旷之境,唯趋喧杂之方。缮采崎岖,栋宇殊拓,错舛隐匿,诱纳奸邪。或有接延鄽邸,邻近屠酤,埃尘满室,膻腥盈道。”在酒店闹市屠宰场旁繁华处设院建寺,选这样热闹的地方,做如此华丽的装饰,寺院道观怎得清净?只能是“徒长轻慢之心,有污崇敬之意”了。
鉴于如此情状,唐皇帝决定要治理宗教事务了。“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我既然奉天承运管理天下,故决定推动佛教兴盛,我的志向就是让佛法使天下受益,用真情来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蕕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要使佛界玉石区分,香臭辨别得清,从而确保佛法妙道的纯洁性。
唐皇帝甚至在诏书中做出了清楚明白的安排:“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真心修行者,国家提供吃住,保证供给。对于那些滥竽充数和害群之马,则“并令罢遣,各还桑梓。”统统遣散回老家。
诏书的结尾,唐高祖李渊以坚决的口气要求:“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国家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诏书,拟定切实可行的条款,务必照章办事,凡与新规定有违背者,一律废止!
唐高祖李渊对宗教事业可谓重视矣,遗憾的是,他的这道清理宗教队伍、推动国家宗教事业健康发展的诏书,最终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原因是,他下此诏之后的不久,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就在京师玄武门干了件惊天大事,杀了两个亲兄弟,同时逼宫,从他手中拿走了国家实际管理权。
2015-12-01 05: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