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
现在: | |
最近一小时: | |
最近24小时: | |
浏览总量: |
1、 对7月份的“异常”金融数据进行及时的解释,这是央行的进步。但解释归解释,对于数据当中的“异常现象”不是只解释就够了,更要深入分析原因,认识到金融短期化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同时要想办法加以扭转。我认为,中国金融是一个最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领域,中国是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它需要的是实业资本,而不是空转的金融资本、套利资本。但是,我们近些年金融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的套利资本、金融资本发育过度,而大规模挤占和弱化了金融市场生成实业资本的能力。请别矫情,认真梳理,改变现状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2、 我认为,这些年对中国经济伤害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污染”。什么是“金融污染”?对不起,这是我刚刚发明的一个词儿。我认为,向中国今天这样,打着所谓“普惠金融”的旗号大搞“全民金融”的现象,就是最大的“金融污染”。去看看现在中国人聚在一起都在谈些什么?去看看微信群里都在谈论些什么?谁还在谈论本职工作?谁还在研讨实业问题?哪还能找到扎扎实实地“工匠精神”?好像谁不金融谁就是傻帽儿,谁不金融谁就低人一等,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患上“赚钱浮躁症”,甚至演变出互联网金融、高利贷金融的“高收益赌博”。结果是什么?被骗子利用,让骗子暴富,而广大“赚钱浮躁症”患者受骗。更重要的是,实业家也每天围着金融转,一方面为自己企业寻找“日益昂贵的资本”,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寻找金融投资、套利的机会。这样的社会风气,这不是金融污染吗?金融不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实体经济变成金融玩弄的工具,这不是金融污染吗?
3、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金融资本至高无上、为所欲为的金融资本主义观念污染了中国。当然,我们看到中央各金融监管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治理中国的金融乱象”,比如前不久几大中央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联手发文,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以及一些非金融企业从事类金融业务进行严格的核查。而一些“对金融业务审核比较严谨”的地区,也开始命令禁止一些“金融污染”的传播。比如重庆的黄奇帆市长,始终表里如一地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核心理念。
4、黄奇帆在最近召开的金融座谈会指出: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风险监管,防范准金融企业大量涌现、金融机构盲目扩张、金融产品跨界套利、金融服务冷热不均、互联网金融良莠不齐、产业资本脱实就虚等带来的金融风险,引导金融业突出主业、回归本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5、治理“金融乱象”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但我认为,中国目前对“金融污染”的危害依然认知不清,许多学者和管理者依然把华尔街金融当成样板,认为人家有的金融方式在中国出现就是正常的,就是金融创新,就是理所当然。但殊不知,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结构与美国完全没有可比性,因此中国对金融方式的要求也与美国没有可比性。正所谓“南橘北枳”,在美国可以存在的金融方式,在中国并没有存在土壤,如果非要引进,那很可能就是“金融污染”。
6、因此,黄奇帆要求重庆金融监管部门防范的这样一些事项——准金融企业大量涌现、金融机构盲目扩张、金融产品跨界套利、金融服务冷热不均、互联网金融良莠不齐、产业资本脱实就虚等等,我认为,这都属于“金融污染”范畴,而治理这些“金融污染”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金融业突出主业、回归本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7、我们必须意识到,金融市场不只是一个投融资的场所,它同时还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场所。在丛林法则的遵从之下,弱势群体被赶入这个财富再分配场所,他们更多的不是分享服务和收益,而是变成“财富被分配”的对象。比如,大量“准金融公司”留下的烂账,其实都是弱势群体被分配的财富。
8、所以我认为,中国必须意识到“金融污染”正在侵蚀着中国经济肌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系统检讨,挖掉“金融污染”的源头,铲除“金融污染”生成的机制。这就是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件。而不意识“金融污染”的危害,甚至将其视为金融创新,那“金融污染”还会一茬接一茬地不断滋生,不仅会让监管者管不胜管,而且会让监管成本不断提高。更要命的是,“金融污染”的每一次发作,都会快速摧毁中国实体经济赖以生存的金融环境。我认为,这不只是破坏金融生态的问题,而是破坏整个中国的经济生态的问题。
2016-08-16 03:13:05